close

「規定」的不必要

在日本電車裡面都有張貼「禁止通話」的貼紙,而優先席 (台灣的博愛座) 旁甚至貼了要你手機關機的布告。但現在手機功能多元,通話早已不是惟一取向,何況優先席就設於門口旁,進進出出的,切電源實在是相當不必要。由於不合人性,所以也沒有日本人在配合。

090401_3

至於優先席的功能,比較起來,台灣的捷運上,年輕人比較少會先去佔博愛座,除非真的是很空曠的時段。但在日本,處處可見優先席坐滿的現象,而坐在上面的都不是老弱婦孺其中之一。有一次,一個媽媽背著小女孩,旁邊就是優先席,坐滿了不符合資格的人,卻沒有一個人會主動起來讓位。換作在台灣,這個媽媽就算不想坐,也會被連番讓位而不得不坐

各人自掃門前雪,主動去幫助其他人的意願相較為低,或許這也是電車痴漢甚行的因素。比起揪起一旁痴漢的手,不如袖手旁觀,裝作若無其事來的獨善其身。比起當起能力無窮的超人,大部分更樂於當一顆小齒輪,作為助手生存。

 

法律制定的目的在以限制行為來得到一定的保障,而在日本,許多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法律標語,這裡都不會看到。

比方說,電車裡禁止飲食的標語。日本的電車是可以飲食的,實地測試後是完全沒有問題,沒有任何人會抗議或告誡。但實際上就東京來說,幾乎不會看到有任何一個日本人在電車上飲食。既然沒這個習慣,也就沒必要特地設置警告標語。加上從小教育的「愛乾淨」精神,電車內狀態一直保持地相當良好。

雖然小時候,我們都曾被教導不能邊走邊吃,但或許是受了夜市文化跟小吃社會的影響,東西往往拿了就吃,路上隨處可見垃圾,並沒有達到原先受教育時的目標。

但在這裡,小吃店旁邊會設有垃圾桶,多半的日本人是買了就站在旁邊吃,吃完丟了再上路。飲料也不例外,在販賣機的旁邊往往設有垃圾桶,隨處可見日本人站在一旁努力喝完的場景。因此聯想到,為何這裡的飲料罐都是極小包裝,兩大口就可以秒殺完畢的分量,或許也是這特定文化產生的結果。

 

如果說美國是「人人守法」,日本就是「群體行為」 

因為鄰居都在清掃,所以我們太髒亂會被說閒話」這樣的心情,每戶每朝都會出現住戶蹲在自家門口,清掃街道邊緣、除草的場景。每逢假日,就帶著家裡的小朋友一起撿垃圾,從小養成打掃自家環境的習慣。結果就形成了我們外國旅客看到的美麗、乾淨街景。

由於害怕「不合群」產生的群體行為,讓日本社會產生了特有的安定感。等電車時自然排隊,很少有人咻一下就往排隊的人中搶先穿過。當老師說「教室不能喝水」,同學們就自然產生了連繫感,認為這件事情就是不能做,而不是我們常常覺得的「老師不在,又沒差」,先闖,被抓到再說。當規定形成了,老師不用一再叮嚀,藉由群體的力量,只要有人做了,就會被指責被指點,使得這個行為不會再繼續。

這樣的社會,相對穩定,卻也相對消極。不易產生賈伯斯這樣充滿創造性的人物,因為不喜求異。但也不易鑽漏洞,因為一旦鑽了漏洞,就無法面對周圍守規矩的群體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yworld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